常常在嘴巴破……要注意囉!! 



許多人會因為嘴巴破而煩惱不堪,不僅造成食物難以下嚥、說話不舒服,嚴重的還會影響睡眠,使生活品質大打折扣。其實,嘴巴破不僅是局部的病變,也可能是身體發生疾病的徵兆。


口腔內的潰瘍,大致可分為反應性病灶及細菌或病毒感染所引起的病變,如下:

1.   反應性病毒:

大部分的口腔潰瘍起因於物理性外傷,稱為外傷性潰瘍,如咬傷、撞傷、不良假牙邊緣等等,易出現於下唇、舌及頰黏膜等處;另外,局補使用藥物或化學藥品時,可能會因為藥物刺激、腐蝕性或敏感性而導致化學性灼傷,例如:頭頸部做放射線治療時,放射線經過口腔部位會產生潰瘍,發生時間則隨放射線時間和劑量而異,並持續到治療結束後數週。

2.   細菌或病毒感染: 

(1).復發性鵝口瘡潰瘍:
最常見的口腔黏膜疾病與免疫系統有直接或間接關
係,小型病灶約3~10毫米,都發生於非角化上皮處,以唇、頰最常見, 一次約1~5個潰瘍,1~2周會自癒;大型病灶較大、較深,約1~3公分 大小,病程長約2~6周,癒合時可能會留下疤痕,每次可能有6~10個潰瘍,所有口腔黏膜都可能發生,但最常見於軟腭、口咽扁桃腺。治療上常用局部抹類固醇藥膏、止痛性口內膏、龍膽紫及燒灼法等,但只能治標,無法治本,最好做進一步的檢查,以評估是否有潛在性的疾病。


(2).單純疱疹:
最常見的口腔病毒感染,具高度傳染性,易藉由飛沫或口腔
直接接觸而致病,可分原發性及再發性;口腔內的小水泡或潰瘍常出現於牙齦及硬腭,出現於嘴唇的水泡一旦破潰會有褐色痂皮覆蓋;不論原發性或再發性的單純疱疹,通常都無需治療,1~2週後即會自然痊癒而無疤痕。


(3).結核菌感染:
結核菌引起的口腔黏膜病變並不多見,多為繼發性,可能
是痰中的細菌進入黏膜表面的小傷口造成感染或血行性感染,其典型表徵為慢性、久久不癒合的疼痛潰瘍,好發於舌頭和硬腭部,也可能侵犯上、下顎骨,造成結核性骨髓炎,治療時應先治療原發部位及原有之系統性疾病。


(4).梅毒:
初期梅毒有時會發生於嘴唇、口腔,初為無痛丘疹,繼以潰瘍,
而第二期梅毒在黏膜上有多處灰白色潰瘍,稱為黏膜斑,其他各期的梅毒也有其口腔黏膜表徵,治療首選藥物為盤尼西林,也可使用紅黴素及四環黴素。 


(5).痲疹:
兒童常見的急性病毒傳染病,直接接觸或飛沫傳染,口腔病變出
現於初期的兩、三天後,黏膜表面出現針孔大小的小白點,為淺表性壞死的潰瘍,稱為科氏斑點,好發於上顎臼齒部相對的頰黏膜,約持續2~6天。


(6).水痘:
常見於兒童間的急性皮膚性病毒傳染病,多發生於春冬之際,因
接觸或飛沫傳染,口腔病變則是形成水泡和潰瘍,好犯頰黏膜、顎及咽,發病後約7~10天內即痊癒。


(7).帶狀皰疹:
俗稱皮蛇,為急性病毒感染,臨床症狀為發燒及單側感覺神
經疼痛,數日後即在該部位的皮膚或黏膜出現成串的丘疹或水泡疹,水泡破裂後即形成潰瘍;顏面及口腔的感染通常沿著三叉神經的分支分布,包括口內的頰黏膜及舌、咽、喉、上唇等。


(8).手足口病:
A-16沙克奇病毒所引起之感染,主侵犯6個月至5歲間之幼
童,皮膚上出現斑疹、丘疹或水泡性病灶,口腔內出現許多小水泡及小水泡破潰後的小潰瘍,常見於硬顎、頰黏膜及舌、牙齦、咽等部位,病程約2周,一般會痊癒,無須特別治療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摘自─「一口好牙」,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  鄭信忠 副教授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隱適美矯正團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